热点内容
浏览量
中美2010年经济与政策启示
2011-01-04来源:凤凰网911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融合度的加深与扩大,主要经济国、经济体之间经济变化的传导与影响也日益加重,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但会受到本国本地区经济情况的左右,也将会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情况与经济政策的制约,甚至会不得不融合入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我国又作为发展最快、规模日益庞大的经济体,外部因素的复杂性大,这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各类货币政策的实施,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要求我们经济研究者,特别是起智囊作用的经济人士,更需站在世界和全局的高度,超前的把握经济变化,以当好经济参谋。
2010年,我国经济的总体态势,以GDP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同比增长9.6%。呈现增速逐步递减的态势。以PPI、CPI分月走势来看,PPI同比增速在5月见高后,增速出现连续数月回落,但是CPI同比增速却仅在6月短暂回落后,7月开始快速上涨势头又再次出现,分析二者的组成结果和权重关系,可以发现上述差异性表明,与公众生活相关的食、住价格上涨明显,但工业活动的活跃度出现部分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此种体征的PPI、CPI差异性对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宏观经济不是很有利。
2010年我国经济与货币政策变化的启示
这里我们将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变化轨迹、通胀起伏节奏、相关货币政策等,对照我们在2010年初《中国经济报告》(3月份22期)刊发的“2010年货币政策分析与建议”报告,进行一个研究性的深入分析,也许会对广大经济研究者或者经济政策制定者有些抛砖引玉的思想启示。
一、新增信贷总量方面
年初的报告建议是:“2010年我国新增信贷总量设定在7万亿左右为佳。除非2010年我国基准利率上调两次或以上,否则7.5万亿的新增信贷量在较低的利率水平条件下有些偏多,将不利于2011年通货膨胀的稳定”。
现在结合我国当前已经形成的经济形势和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来看,7.5万亿的新增信贷量确实不利于2011的通货膨胀稳定。央行在10月打破常规的临时提高两个月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主要目的之一也应是意识到控制今年新增信贷总量的重要性。
建议:一旦预估2010年的新增信贷总量达到了7.5万亿,则未来的市场变化将要求央行不得不被迫短期内再次加息,以应对不利。
相关研究启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与世界市场的融合,资金的变化效率、乘数关系、静动特征等等,较我国过去的资金特点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并产生新的特征。这就要求决策部门在制定每年的新增信贷总量时,需要发展和完善过去那些制定新增信贷额度的传统方法和模式,提前科学设定,以避免已出现通胀(或通缩)后再仓促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
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方面
年初的报告建议是:“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有2%~3%的潜在上调幅度的经济要求”。
到11月为止,央行分别在今年的1月、2月、5月、10月(临时性上调一次)、11月上调了五次,合计上调幅度是2.5%。应该说央行这些调控是很科学的,特别是2010年1月和2月的两次上调,可以说是高瞻远瞩。可能唯一还有探讨之处的,就是如果能将前四次的调控措施都放在上半年,应该更好。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调控的“提前性价值”。集中到10月、11月出台,对今年的调控效果就会弱化,因为通货膨胀预期的治理,提前行为极端重要。
建议:我国央行可以在“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思想上,进行一些大胆的创新,比如频率、方向、周期等方面,因为准备金率较基准利率而言对经济的抚平更为平和、回旋更大。
相关研究启示:我们的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能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上年度信贷总量及其大致效率。二是资金流动的年度均衡性。三是经济波动的逆向平衡。
三、基准利率方面
年初的报告建议:“一是2010年基准利率的调整时机,注意将CPI与房地产行业价格变化结合起来考虑。二是2010年6月前尽量不动用存贷基准利率工具,6月后再择机决策。三是上半年宜先采用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管理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另外一份给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的建议报告中建议“CPI若在6月以后同比再创新高,则要高度警惕通货膨胀,需要择机加息”。
现在来看,央行在10月20日首次宣布加息25个基点。应该说,本次加息是在计划之中的(并不像当时市场想象的那样认为今年不加息了),从公布的日子来看,暗示出央行较为果断。只是如果第一次加息能提前到8月或9月实施,那会更加完美。
因为,一方面,从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的变化来说,第一季度最高,随后的第二、第三季度开始回落,在此背景下,6月前不动用基准利率利于经济预期的稳定、避免加息措施扩大回落速度。但考虑到,2009年特殊情况下信贷量的超限,为了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提前连续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就很显必要。
另一方面,(1)CPI经过6月的短暂回落后,7月再次走强;(2)房地产行业价格在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后仍不见理想的效果;(3)更重要的是,从我们年初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变化将会在第三季度见底,第四季度企稳。上述三个因素决定了2010年第一次加息的最佳时机是提前在8月或9月份。当等到进入10月份时,我们设计的相关通胀预期变化模型显示,通胀预期会再上一档(这将会在未来加强通货膨胀的程度),此时的加息对通胀预期的引导效果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不如8月或9月更好,虽然仅拖后了1~2个月,但由于是在“经济时机点”的关键处,其效果会很不一样。等到10月再行动,也许市场与经济的反应将可能使央行不得不在短期内再次行动。
建议:高超的货币政策,其在转向初期往往是与大众和主流舆论的看法不一致的。决策部门注意科学把握,敢于行为。
相关研究启示: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退休之后,世界上有关货币政策调控的指导思想中,有一种观点比较突出,那就是货币政策与市场或公众预期相符,以便于减轻市场的波动。我们认为此种货币政策指导思想仅是部分正确。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比较完善的思想是,在货币政策延续实施的中间期,货币政策的实施内容与市场或公众的预期比较相符是常见的,但是在货币政策转向实施的初期和末期,其与市场或公众的预期往往是不一致的。因为,货币政策的高智慧与艺术性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实施相关政策的提前预知性与防范性。而当市场和公众通过公布的统计数据都已看出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时,通胀预期就已经部分变成了现实,且会增加新的通胀预期,这时开始实施第一次货币政策就已略显晚了(有时虽然仅是1~3个月的落后,但是其对经济波动的熨平、对金融市场动荡的缓冲、对通胀或紧缩预期的引导、所需要的政策量、付出的经济代价等都会产生较大的不同),那往往就会付出较多的经济、政策代价和市场动荡。同时,当市场和公众的通胀(或紧缩)预期最强时,货币政策反而应该进入了实施的末期。就以我国2007年3月加息和2007年12月完成加息这一轮调控来说,对比2007、2008年的经济实际走势,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2007年6月开始显现通货膨胀,央行的加息调控已提前几个月实施,在2008年第一季度通货膨胀达到最高点时,加息也已提前2月左右停止。最终使我国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动荡中得到了较大的减缓。
2010年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启示
我们在年初的给相关决策部门的建议报告中指出:“2010年美国经济将呈高失业、非需求性高价格、经济低活跃的特征”。
时至今天可以发现,美国在连续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失业率仍然保持在创纪录的高位,使美联储不得不再开动印钞机向市场撒钱!再看工业原材料、黄金、能源等的国际价格持续上涨,到现在原材料和黄金等价格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但是美国企业并没有扩大多少真实的需求,经济的低活跃特征,造成美国的就业市场难以真正改善。通过当初研究预估和现在的经济现实对比,经济研究者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相关研究启示:美国采取了创历史之最的刺激政策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又实施了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试图利用拥有美元发行权的优势来拯救自己(但会伤害其他使用、储备美元的国家/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但到目前为止,效果不佳。如果换成其他没有美元发行权的国家,如此巨大的赤字和大印纸币,该国家的经济早就出大问题了!欧洲债券危机就是实例。不过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值得研究的结论。
一是试图以大量印发纸币的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是难以真正成功的,最多是解燃眉之急,而不宜成为中长期持续使用的办法,如果一直将精力放在印发纸币上而不思其他的方法和必要的“忍痛割爱”,最终会发现,现在的行为已经在给未来的经济挖陷阱了。
二是因过分担心某些行业受损从而“过度的、全部性的”救助,试图维护住高价格结构的想法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其将导致经济的低活跃特征,从而导致就业市场的低迷,并较大地延长和增加经济真正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和所付出的代价。
三是美国近乎为零的联邦基金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使用,将会给其债券市场长期利率带来不得不走高的麻烦,并加重弱化美元的地位。
四是中美平等友好合作将给美国经济和美元地位带来巨大好处。反之,美国对我国多方面的非理性触碰,将会降低我国对美国经济的友善或合作性牺牲(包括经济内容和经济政策措施),从而会对美国自身经济、美元地位造成不利,这一点是很需要美国政府和经济界理性研究认识的!回想2008年,中国在宏观调控政策内容和时机上的较大配合甚至部分牺牲(我国紧缩政策2007年底就已提前停止。2008年的部分措施单从我国经济本身来说本有较大的余地可以按自身的节奏出牌,不必同美国的经济政策同节奏和同幅度,但基于中美合作,我们配合了美国的节奏),较大地支持了美国资本的流动和经济的触底支撑,美国经济界宜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