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CB客服

李娟 钟小玲 韦凤梅 肖玉菲 电话:400-8866-380 元器件客服 电话:0755-88256362 手机:18152809519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9:00-12:00 13:30-18:30

微信公众平台

购物车
反馈建议
返回顶部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比亚迪阵痛:渠道危机“显微镜”

2011-01-21来源:IT经理世界1026

       从二次充电电池到IT制造,再到汽车和新能源产业,比亚迪的每次嬗变都让人为之捏一把汗。沿着中国产业发展趋势,短短15年时间,借着中国手机、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契机,比亚迪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成长为一家明星企业。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蓝图的描绘,比亚迪亦步亦趋,新能源产业亦成为公司战略版图产业支柱之一。

 

       曾称比亚迪汽车将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并成为电动汽车领头羊的王传福,熬过了2009年的金融危机,却在2010 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比亚迪汽车“渠道”危机来势汹汹,经销商纷纷割肉赔钱宣布退出比亚迪的销售网络。同时在三季度报表折翼式下滑的同时,比亚迪的汽车梦以及新能源梦能否延续IT产业神话成为业界关注话题。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有着“技术狂人”之称的王传福

 

       豪言“电动车的时代到了,比亚迪的时代也到了”的王传福,能否带领比亚迪再次踩准产业规律的节拍?王传福心里有底吗?

 

       比亚迪崛起

 

       “我活着就会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看看这家公司取得的成绩,历史上没有人取得过。”股神巴菲特承认,他将宝押在比亚迪身上,更大的理由不是因为比亚迪的产品,而是王传福的“个人魅力”。

 

       的确,王传福之于比亚迪,类似任正非之于华为,个人打给企业的印记比较强烈。

 

       从贫寒的身世到中国首富;从一家深圳小厂到行业翘楚;从电池大王到汽车大王、新能源大王;从一名普通的中国企业家,到巴菲特眼中“真正的明星”,“比亚迪之父”王传福身上独有的韧劲和狂性成就了比亚迪的传奇。

 

       1997 年,比亚迪已经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 亿元的中型企业。连续3 年,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同年,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日本厂商均面临崩溃,而王传福的成本优势在金融风暴中凸显得淋漓尽致。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大额采购订单。

 

       2000 年左右,比亚迪已经通过成本优势,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并开始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和三星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及配件。2002 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三大可充电(锂、镍和镍镉电池)技术生产领域中的全球四大制造商之一,在中国则是首屈一指。

 

       代工业之浪淘沙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惨烈的时代。

 

       电子产业兴盛的三十年间,也是全球代工业顺应全球产业分工趋势而发展、壮大,同时又不断淘汰、裂变的三十年。惨烈的成本竞赛既是这个代工行当存在的理由,也是推动它不断改善全球供应链,不断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根本动力。

 

       当世界成为一个“村子”,人们习惯于使用欧美、日韩电子产品,同时也习为常于看到“MDDE IN CHINA”的标识时,中国也正在为产生像伟创力、富士康这样的全球代工业巨无霸提供几乎完美的条件充足并廉价的劳工、广袤的土地、优惠的政策,以及持欢迎姿态的地方政府等等。

 

       进入21世纪,伟创力和富士康也刚刚完成行业重组整合从而形成代工业双寡头格局。其后不久,这家大陆本土企业、以手机锂电池发家的比亚迪就开始初涉手机代工业,企图虎口夺食的比亚迪面临的是这双寡头已经形成从单纯的“成本竞争”,转向了“规模竞赛”和“产业链竞赛”的行业生态。

 

       虽然富士康和伟创力都各自强调自己在细分市场以及商业策略上与对手有所不同,但其扩张路径、全球横向和垂直整合模式的形成实际上都反应了IT业发展的几条根本规律。

 

       第一,成本只会降不会升,围绕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游戏,始终是决定谁能生存下来的第一关;第二,电子产品消费主宰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因而除了应付成本与利润的问题外,交货周期和供应链管理也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第三,竞争方式改变,电子信息产业应该是人类历史以来变化最快,想象空间最大产业,这决定了这个产业上下游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胜者为王,所以高度灵活性、弹性都是厂商的基本生存技能。

 

       显然,对于以上三大生存法则的残酷性,处于电子产业食物链下游的代工业体会得是最为深刻的,这也是曾经如日中天的旭电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分工的浪潮,也促使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厂商们不得不日渐削减本公司的制造业务,扩大外包份额,以期提高本身的综合成本竞争力和市场反应速度。

 

       比亚迪就是在这种产业背景下闯入代工业的,在成功拿下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订单后,比亚迪前行依旧艰难。彼时,王传福或许也并不知道比亚迪能走多远?。

 

       “富比之争”背后的“成本底线”

 

       比亚迪的突然闯入并快速增长,以及日趋有限的订单资源,让经历过高度竞合之后的代工业竞争气氛愈加紧张。

 

       2006年8月,富士康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对比亚迪公司发起诉讼,并索赔7000万元。

 

       富士康指证说,先后有500多名原富士康员工投靠了比亚迪,一些高管甚至把多份保密文件带走,在比亚迪定制与富士康相似的生产流程。

 

       生存的巨压之下,争夺有限的订单资源,让原本相安无事的同城代工厂“剑拔弩张”。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此次针对比亚迪的侵权诉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诺基亚及摩托罗拉的订单流向,“订单通常被认为会流向胜诉一方,这是富士康方面预防订单流失的意图所在”。

 

       2007年11月,法院委派北京某知识产权司法监定中心进行司法鉴定,鉴定结果认为比亚迪有侵权嫌疑。2008年3月,涉案的两名富士康离职员工被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判刑。其间,比亚迪创办人之一及其前执行董事夏佐全也曾因富比案遭公安机关刑拘4天,后因缺乏证据被释放。

 

       2008年12月2日,有争议的一幕再次出现。当日晚,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安部门已撤销了此前对比亚迪的刑事调查,同时指出富士康涉嫌贿赂比亚迪前员工。

 

       这个至今仍在纠缠不休的案件,由于故事的主角是台湾和大陆两大明星企业,案情又曲折离奇,被媒体冠之以“中国高科技知识产权第一案”。

 

       对于该案的普遍解读是:“富比之争”背后折射出近年来手机代工厂为争夺相对日益萎缩的市场蛋糕而“被动”厮杀。人们更乐于认为,霸主富士康眼见着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客户的部分订单流向了比亚迪,故才有了“打压”之举。

 

       事实上,就在“富比之争”缠斗正酣之时,代工业已经发生了质变(从单纯地依赖向劳动力要利润,转向了向劳动力、供应链、规模优势等综合要素要利润),代工业整体对于抵抗成本上升风险,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抗压性,只要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动,全球IT业保持持续创新发展的前提下,代工业受到的冲击并不会太大。

 

       其实,王传福的精力并未在代工业方面停留过久,比亚迪在保证IT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对汽车业的布局已经徐徐展开。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基于此,比亚迪以“扰局者”的角色挺进代工业,其给予代工业上下游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待观察。

 

       “因为从发展历史而言,比亚迪的从手机零组件开始起家,逐步过渡到整机制造的出身背景,与富士康、伟创力们的当年 发家史 并无甚根本区别,而要从整机制造逐步发展壮大至同时具备成本、规模、垂直整合能力、全球供应链管控等等多方面的强大能力,比亚迪比之于富士康,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至少从目前而言,比亚迪在全球代工业的角色,暂时还只能算是诺基亚等品牌厂商手中的一粒棋子。

 

       踩点新能源

 

       王传福并未在IT代工业上止步。2003 年在正式进军汽车业的同时,比亚迪亦悄然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部。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传统汽车只是一个跳板,电动汽车及以后的储电站、新能源计划才是比亚迪的终点,而后者无不与电池有关。

 

       “王传福对电动车电池的研究始于1998年,如果不是相信自己能够拥有电池 电动车核心技术的话,2003年的王传福或许根本不会选择进入汽车业。”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2008年,比亚迪下线了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6,用的也是铁电池。而目前比亚迪在惠州有一条全自动化的铁电池生产线,产量足够前期电动车面对个人的销售。王传福说:“这是比亚迪的核武器。这就是我们敢放言在2025年拿世界冠军(全球汽车业销量老大)的理由。”

 

       为求解储能技术瓶颈,比亚迪已经开始太阳能发电站、储能电站的建设。同时今年比亚迪放出风声,要进军家电业,切入点依然与能源有关,即做节能家电。

 

       “比亚迪早就制定了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为主导的新能源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迅速到来,对于比亚迪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日,比亚迪汽车公关经理徐安向记者表示,比亚迪自进军电动车产业以来,就开始利用自身在IT和电池领域的雄厚实力布局新能源产业,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已经扮演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角色。

 

       拿什么拯救比亚迪?

 

       王传福认为自己在新能源汽车上有两大优势:第一,比亚迪是“电池大王”,还是唯一一家横跨电池、汽车两大领域的制造商;第二,他们有低成本制造的经验。

 

       但新能源汽车的门槛并没有比亚迪想象的那么低。2010年初,比亚迪“渠道”危机来袭,经销商纷纷宣布要退出比亚迪的销售网络。而在此之前,比亚迪的销售额一直在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在2010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十大轿车企业排名中曾一度进入前四,其销量在“十大”中的比例也曾在3月份时达到12.25%的峰值。但在“渠道”危机之后,比亚迪汽油车的销售已经开始减速,排名跌至第九,在“十大”的总体份额降至5.83%,三季度的利润也开始出现下滑。

 

       在比亚迪公布三季度业绩后,其股价更是应声下跌10%。此刻距离股神巴菲特2010年高调造访比亚迪,仅仅一个月时间。

 

       这些事实意味着比亚迪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被“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形容为“发明家爱迪生和经营鬼才杰克•韦尔奇的混合体”的王传福,该拿什么来拯救比亚迪?

 

       在“富比之争”中至少获得自主创新经验教训的王传福于2008年10月6日以2亿元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但是市场质疑声此起彼伏。亦有人猜测,王传福有意介入半导体代工。

 

       2亿元收购宁波中纬已经让比亚迪站在了风口浪尖。但为搭建比亚迪新能源产业网,比亚迪或将还需为此决策继续投资20亿元。而在过去6年,比亚迪至少已在电动车项目上投入了超过10亿元。

 

       根据比亚迪公布的2010年中报显示,受汽车销售下滑的拖累,比亚迪二季度的纯利仅7.17亿元,远低于急速飞进的一季度的17.04亿元。随着汽车销售的下滑,原先被掩盖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

 

       或许,今天我们无法预测比亚迪能否持续当年的传奇。但比亚迪的发展以及转型,作为中国广大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经验教训以及其发展所面临的待解难题,亦将是或正是广大的中国企业所必须经历和正在经受的阵痛。

关注[百能拼客联盟]微信公众平台,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最新动态!(微信号:PCBPP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