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CB客服

李娟 钟小玲 韦凤梅 肖玉菲 电话:400-8866-380 元器件客服 电话:0755-88256362 手机:18152809519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9:00-12:00 13:30-18:30

微信公众平台

购物车
反馈建议
返回顶部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铜陵开发区建区20周年硕果累累

2012-07-19来源:铜陵日报981

      时光追溯到20年前,阳光像往常一样洒在铜都东北部那片宁静的土地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始憧憬着自己的家园未来发生的变化。1992年5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7月15日,伴随着开工典礼的举行,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拉开建设步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也从此发生深刻变化。1993年5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区20年来,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宗旨,经受住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目前,开发区(含循环园)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已建成3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00余家,总投资650亿元。全区产业特色鲜明,重点发展铜材深加工、电子材料、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优势工业产业和支撑项目建设的现代服务业,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园、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国家863计划铜陵电子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

      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增长态势日趋强劲

     1992年7月,开发区建设全面启动,起步区规划0.44平方公里。1998年底,开发区进入了二期建设阶段。在此期间,开发区管委会和党工委相继成立,我市在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上进一步统一,开发区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1992-2000年,全区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亿元,工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 7510.9万元,固定资产总投资约15亿元。短短9年,开发区经济总量已占全市总份额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达3%,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到2011年,开发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7.2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近四分之一;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17%和20%以上。

     将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1992年,在市青铜博览会期间,开发区迎来了首批中外客商,当年共有4家企业被批准进区;此后,开发区多次组织赴全国各地展开积极的招商活动,到2000年,开发区累计进区中外企业已达50家。从2003年起,开发区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产业招商,突出产业定位,努力在铜材深加工、电子基础材料产业上下功夫、求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果。2011年,全区新引进项目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总投资130亿元;引进内资110亿元;引进外资2.1亿美元,协议引进项目80个,总投资180亿元。

     通过强化全员招商,推行以商引商、小分队招商、产业招商、节会招商,探索中介招商,开发区园区内形成了人人招商的良好氛围。目前,近40个国家(地区)及各省市的客商进区投资兴业,累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近170个,其中省外内资项目120个,总投资额达370亿元。成功引进了中发电气产业园、锐展科技、全威铜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园区发展活力倍增;同时,投资40亿元台湾城、20亿元宝能综合体、46亿元虹闵铜现代产业服务区、12亿元清华同方、10亿元的国际商业街相继落地,大幅提高了园区现代服务业比例,工业项目配套能力进一步优化。

     将产业集聚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式,特色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20年来,开发区特色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产业集聚,全区累计引进200多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63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2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870亿元,形成了铜板带、铜杆、铜线、覆铜板、铜箔、印制电路板、集成封装等铜基产业链条,重点引入了五洲电路、岳丰电子、四海电子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同时将PCB产业园规划面积从1500亩调整为2500亩,配套建设了PCB污水处理厂,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汽车发动机项目从年产1万台提升到15万台,具备生产汽车整车条件,实现了工业项目由原材料向成品、高端产品、整机和整车产品转型。

      产业集聚带来了园区内铜材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11年,开发区铜材深加工产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6.33亿元,同比增长59.9%,占工业总产值的87.1%;电子信息材料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4亿元,同比增长8.5%,占工业总产值的4.7%;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5亿元,同比增长47.3%,占工业总产值的3.3%;冶金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38亿元,同比增长6.5%,占工业总产值的2.6%;现代纺织服装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工业总产值的2.3%。

     将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园区投资环境明显优化

     1997年,经过6年的建设,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总额6378万元,实现“五通一平”,即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畅通和场地平整。2001年,开发区二期工程首期开发4平方公里,围绕“一桥四路”的建设,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随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投资40多亿元,路网框架为“九纵十二横”,贯通道路20余条,总里程过百公里,沿路配套建设水、电、气、路灯、公交等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了园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港口铁路专用线、110KV和220KV变电所、中小企业创业园及员工公寓等公用配套基础设施;完成约4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和25万平方米中小企业标准厂房建设。同时申报并获批建设用地44个批次4.3万亩;征收集体土地3.5万亩,拆迁3194户,安置2514户;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生产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94宗2.2万亩,土地出让金约30亿元。

     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开发区也在提升软实力上下功夫。1999年9月,市委、市政府制定《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待遇若干规定》,对在开发区内投资新建的企业给予众多优惠政策。此后,开发区逐步健全服务机构,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并组建公共服务中心,共有13家派驻机构进驻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

    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科技支撑效应日渐凸显

    2010年4月,开发区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年来,开发区累计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7项,占全市总数的70%;申请专利156件,占全市65%;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其中精达电磁线、铜峰电工膜、三佳模具等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博士后科技工作站4个;晶赛电子与合肥工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的实践课教学基地;莱德电子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就LED项目开展深度合作;清华同方科技孵化器项目已实质性开工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园,开发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完成了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实现企业生产的纵横向耦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提供前提保证;统一规划和建设了园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等公用基础设施,为进区项目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园区视察,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将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组织保证,党建工作蓬勃发展

     多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力度,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对中央、省市委和开发区党工委决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坚持和改进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理论学习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强化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支持和指导,重点研究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结合基层党组织的特点,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抓好全面推进阶段和深化提升阶段的重点工作。

     开发区以党建带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998年11月市政府明确规定开发区暨新城区实行以区带村的管理体制;1999年,开发区招商服务中心、开发区投拆中心、开发区人才劳务服务中心先后成立。到2000年,开发区管理与服务机构基本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011年11月11日,马冲、董冲、新江三个行政村整建制托管至开发区统一领导与管理,开发区经济跨越发展平台进一步扩大。

      今年,开发区将以打造全国先进、全省一流国家级经开区为目标,以规划为引领、制造业为重心、创新为平台、建设为载体、融资为手段、服务为宗旨,大力实施“跨百超十”工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跨过10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速30%以上。“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大突破,五年新跨越”的“三步走”战略,通过扩区升级,到2013年建成5到6个特色产业园和异地产业园;到2015年,建成8到10个特色产业园和异地产业园,并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技术水平较高、产业规模大、配套环境好的企业群,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重要承载平台。

关注[百能拼客联盟]微信公众平台,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最新动态!(微信号:PCBPP_CN)